《聊斋志异》读后感

2024-06-27

卷一

考城隍

一个秀才生病卧床,忽然有人请他去考试。秀才发现考场不简单,考官居然是神仙。

答完题神仙很满意,让秀才去当城隍,秀才这才知道自己阳寿已尽,但老母还需供养,请求给老母送终后再上任,于是神仙让同考的张生代行九年职责。

秀才本来已经死了三天,遂复活。打听张生的事,果然是当天也死了。九年后母亲去世,秀才沐浴更衣也死了,岳父还见到他来告别。

从这篇故事可以体会古人读书入仕的愿望。活着是廪生(领取公家膳食的秀才),死了考城隍。

但秀才作答的文章:

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;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

神仙们“传赞不已”,我却认为值得商榷。

没有人能窥探他人的内心,难以判断有意无意(或许神仙可以,但秀才作答时并不知道考的是神仙编制)。为官者如果不能遵从客观事实,而是窥探他人内心来做判断,真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。

对于前一句,作者可能是出于对作秀出名的厌恶写的,例如《二十四孝》中的离谱故事,察举制时期的自我炒作等。

但是另一方面,论迹不论心,表面文章也很重要。古代有千金买马骨的故事,把诚意表现出来,让人们知道为善有嘉奖,作恶有惩罚,才能正确引领社会风气。

对于后一句,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
假如一行人闯红灯,被正常行驶的车辆撞死,车主是否应该负部分责任?

如果仅从车主无心之过来分析,不应该。但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,车辆在马路上比行人享有更大的权利,而且是强势方,因此承担部分责任是合理的。按照我国法律,这种情况机动车一般会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责任。

这是全书第一篇故事,不免令人联想到蒲松龄本人的境遇。

他少年得志,19 岁县、府、道试均夺得第一名,取中秀才,之后却屡屡受挫,46 岁才被补为廪生,72 岁才被补为贡生,76 岁病逝。

这篇文章或许是作者本人的内心投射。

耳中人

一个秀才练气功,觉得耳朵里有说话声。又一次练功时,应和声音引它出来,竟是一个三寸长的夜叉状小人。这时邻居突然来借东西,小人慌慌张张跑丢了。秀才就跟丢了魂一样,精神错乱,调养了半年才治好。

据说蒲松龄本人也练气功。

故事本身就是很普通的志怪故事。

尸变

老翁和儿子在村里开了家客店,黄昏时四个商贩来投宿,但是已经客满。四人请求无论如何收留,老翁寻思儿媳刚去世,儿子出门买棺材去了,那间灵堂可以住。

四人于是住下。然而女尸竟然诈尸,朝客人吹气,只有一人没睡着逃了出来。女尸就追,那人路过老翁家,怕来不及就没敲门。

那人往县城赶,经过一间寺庙敲门求救,里面僧人听得奇怪,不开,那人就与女尸在一棵大白杨旁边周旋,最后女尸抱着树僵硬了。

和尚这才开门,把那人救了,报了县官。县官亲自勘验,那女尸手指插在树里,多叫了人手才拔出来。又叫人去老翁家,那边女尸没了,客人死了,正乱作一团,老翁跟着差役过来,把尸体抬了回去。

幸存的那人怕回乡没人信,县官还给他写了证明文书。

这是个灵异恐怖故事。

故事的寓意我不敢断言,但网友却升起了赛博法庭。

有的说,女尸不针对其他人,只针对投宿的四人,这四人肯定不是好玩意。(啊?其他人睡女尸旁边了吗?)

有的说,古代男权社会压迫女性,她丈夫去买棺木,一天都没回,肯定有鬼,所以她才变成厉鬼了。(蒲松龄:来,笔给你)

有的说,这四人是偷尸体的,尸变就是幸存的那个人编的。(嗯,有想象力是好事)

还有的说,这是政治隐喻,这四人代表普通人,店家是统治者,女尸是官吏酷政,寺庙是超脱世人的精神寄托。(有趣,但为什么要用女尸来隐喻苛政?县官又算什么?)

关于最大的疑点,儿媳死了却没人守灵,我来展开一些浅薄的分析:

女的是“新死”,有多“新”?可能是刚死不久。丈夫去买棺木,没来得及回也可以理解,老头又要看店。而且守灵一般是晚辈给去世的长辈守灵。

故事除了父子外,没提及家族其他人,可以认为没有子嗣。

但即便如此,无人守灵也有些不妥。在我老家,一般会请亲戚和朋友,几个中年男人在逝者旁打一夜牌。

就算客人坚决请求,老人也确实没有其他去处,住灵堂也有点抽象。

读书笔记编剧

本作品根据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 进行授权。

血溅鸳鸯楼时,武松有没有滥杀?